访谈丨跨省服务的志愿者
为流动儿童服务的微澜图书馆,吸引了众多志愿者来参加服务,他们的真诚善良,像春风般温暖着孩子们,让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们,在得到更多教育资源的同时,体会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很多城市目前还不具备开馆的条件,但距离挡不住善良热心的志愿者们,本期微澜人物采访的就是3位跨省服务的志愿者,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内心,倾听她们的人生感悟。这三位志愿者分别是邓妮妮、上海3馆馆员朱一砂、北京5馆的马小婷。
受访者 | 邓妮妮 朱一砂 马小婷
记者 | 邓奋 姚中 杨甜
编辑 | 姚中 邓奋
网页排版 | 杨甜
1
「邓妮妮:曾经的流动儿童 永远保持善良」
“没有太多新的认知,看着来借书的孩子们,就觉得这真是历史重现,我觉得高兴而又无奈。高兴的是,他们身处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是流动儿童,但比我当时的学校条件要好些,而且走出校门还有其它资源可以享用;无奈的是,我十多年前所经历的仍在他们身上重演,而且未来仍有很多孩子要经历,甚至会比我当年的路要更难走。”
邓妮妮,零零后志愿者,曾经花3个多小时从廊坊坐车到北京23馆值班。
邓奋:你好妮妮,请问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微澜图书馆的?
邓妮妮:2017年,大概是我高二那年,当时家人在北京工作,我在廊坊上学,就想着回北京的时候能不能去做点事情,就在“志愿北京”上找到了微澜图书馆这个项目。可后来因为时间冲突,当时并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加了左樵老师的微信。2018年我上了大学,很巧又是在廊坊,想起了微澜图书馆,就参加了一次线下值班。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在回北京的时候会选择去作志愿工作吧?因为高中三年期间,我在廊坊独自居住,在那些日子里,我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帮助,他们给我的勇气和力量,支撑我走过了没有家人陪伴的3年。我就想以帮助别人的方式把这份善良传递下去,来表达我对那些陌生人的感谢,也是他们绘就了我人生的底色——永远保持善良。邓奋:在没有了解到微澜之前,你认为流动儿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现在当你接触到微澜之后,对于流动儿童有没有新的认知。
邓妮妮:在接触微澜后,才知道我们那样的孩子就是“流动儿童”。
我是山西人,七岁时就随父母来到河北廊坊香河县上学,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廊坊念的。香河县以家具城闻名,在那时候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他们在香河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被父母接到身边读书的外地人。在上初中前,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当地人有什么不一样。在小升初考试结束的那个下午,老师把初中录取通知书发给了我们,只是按照本地户籍或非本地户籍来划分,几乎不看分数。我们这些外地的孩子,都被分到了九中——当地最差的初中。而本地的孩子和家里给多花钱的外地孩子就去了较好的二中或者六中。父母认为我不是上学的料,就让我去了九中。后来上高中时还好,是看分数的,只要分数够,就可以去最好的一中。我幸运地考上了一中。可能因为最初学籍是在河北建的,中途一直没转过学,也没有交借读费,我读书期间的费用基本上和本地孩子一样,唯一多交的就是小学入学时的3000元。初中时,有很多原来在北京上学的外地孩子,因为不能在北京高考,很多人提前从初中起就转到廊坊香河县上学,高中考到一中,再办理异地高考手续就可以了。因为香河离北京很近,到那里就能参加高考而不用返回老家了。邓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对北京23馆的印象吗?
邓妮妮:23馆靠近欢乐谷,我对那里的印象不错,觉得那些孩子还蛮幸运的。如果回到老家,老家的学校设施未必会比这里好多少,这也是我们流动儿童的无奈。记得学校外面是一片废墟,周边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屹立在那里的学校真像一个“宫殿”。里面刚进门就是操场,虽然不大但也是塑胶的,中间还有草坪。教室里面很干净,设施完善。图书馆旁边有一间屋子里面全是古筝,我以为那就是摆设,没想到后面真的有孩子在里面上课。那一刻,我觉得他们蛮幸运的。
邓奋:北京朝阳区挺大,咱们微澜有很多馆在那里,你怎么选择到北京23馆值班呢?
邓妮妮:因为是坐火车去的,就选了一个离车站最近的。
邓奋: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从河北廊坊到北京朝阳区,这么远的路途去值班,有什么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吗?
邓妮妮:与青岛来的马小婷相比,我这算不上远。廊坊到北京高铁20分钟,火车1个小时左右,然后再加上地铁,到23馆总共需要3到4个小时吧。
印象比较深的是值班时,有位退休的阿姨说:“想不到现在零零后都开始做志愿者了。”后来我和她一起结束了工作,在回去的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觉得她很开明,活得很通透,也给我树立了个榜样,退休不褪色,仍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听妮妮谈到现在的流动儿童还在经历着十多年前她所经历过的一切时,那种无奈感深深地触动了记者。我们志愿者为了改变一些现状而来到了微澜图书馆,也希望千千万万个像妮妮这样的流动儿童能够改变他们那条曲折艰难的求学之路。
2
「朱一砂:微澜工作的社会价值是我坚持的动力」
朱一砂家住无锡,坚持每周五到上海3馆值班,每次值班都需要先从无锡坐火车到上海,然后换乘地铁才到3馆。
在上海3馆值班(图片来源:一砂提供)
姚中:是什么原因让你来微澜图书馆值班?
一砂: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疫情,我一年来一直在家上网课,所以时间比较自由;第二是因为自己是学社会学的,想去了解和观察流动人口和他们的家庭;第三是这件事本身也非常有意义,能具体地帮助到这些小朋友。真正加入微澜以后,更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完善且成熟的公益项目,我觉得很值得来。
姚中:你从一开始到微澜上海3馆值班,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几个月,每个周五都来。我很好奇:作为一个年轻人有很多选择,为什么会选择从无锡到上海这种跨省值班,什么动力能使你坚持这么长时间?
一砂:就像我很多的同龄人一样,都想利用疫情呆在国内这段时间,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找实习工作。其实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也投了很多简历,也有一些公司可以选择,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微澜,因为我觉得需要找到的是对我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可能对每个人来说不一样,就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微澜做志愿者会比我去一个公司实习一两个月所带来的收获要多,不仅是给我自己带来收获,而且还可以回馈社会,就更有意义了。姚中:这个过程中,除了理性的抉择因素,能否具体讲一下,在这个相对枯燥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现在,在内心感受上有没有什么变化?
一砂:首先我并不觉得在微澜的日常志愿服务是枯燥乏味的,我觉得在图书馆里跟其他志愿者聊天,其他志愿者身上不同的背景,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经常跟其中一个姐姐共同值班,她是在聋哑学校教书的老师,没有小朋友来的时候,我跟她还学习了手语,很有意思。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我每周五为值班往返于无锡和上海的路途中,真的没有感觉到过特别的辛苦,一直都感觉非常开心、充实,回来时也没有疲惫的感觉;相比之下,我在无锡做过一份离家很近的实习工作,每天上下班都感觉到疲惫。这个反差就能体现出微澜志愿者工作对我来讲是一份很值得的人生经历。另外我觉得微澜图书馆一方面很接地气,帮助流动儿童,跟这样的社会群体在做深入的接触;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志愿者来说,又是一个理想乌托邦的存在,因为这一趟一趟的志愿旅程,可以让我稍微缓解一下,或者是离开一下现实生活的烦恼。所以就算是总在长距离地跋涉,也不会有什么疲惫感,其实只要在心理上不觉得它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那在身体上也不会很累。姚中:能从社会学角度谈谈微澜图书馆对这些孩子们的意义吗?
一砂:关于微澜图书馆,从社会学角度看,一方面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让孩子们体验阅读,很多小朋友一起在这里看书、讨论书;另一方面这个空间也形成了一个平台,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积极友好的社交;包括我们上海3馆经常举办绘本课这样的活动,这些都是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为孩子们带来的。
关于这些孩子们,从社会学角度看,对于小学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他们家庭无法给予他们相对宽阔的视野和知识面,相比较如今中国非常内卷的中产阶层教育和所谓精英教育而言,他们可能会比很多同龄人缺少更深入的教育和培养机会。但在3馆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优质的儿童书籍,还有很多双语书籍,还有就是绘本课活动,让我觉得微澜也能提供给这些孩子更多优质的教育机会,这一点非常难得。还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小时候经常去学校里的图书馆看书,然后拿书回去在教室看,这都是我中小学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想对这些孩子们或多或少肯定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我去的3馆,学校里课外基础设施都很破旧,肯定也限制了孩子们进行其它更好的课外活动。有了微澜这样的读书空间,我觉得对他们来说,能去图书馆借书、读书,肯定在他们心里是一件很重要、很开心的事。姚中:能否具体谈谈微澜图书馆的优质书籍给流动儿童所带来的学习机会,以及绘本课上的互动对孩子们的影响?
一砂:就书籍本身而言,这里的童书种类很多,而且都经过了有效甄选。举个例子:3馆内有很多很精致的英文插画本,这些画本很热门,有很多孩子借,这样可以激发和帮助这些孩子学习英文。
这群孩子们的借阅热情,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阅读的这份主观热爱和对阅读时光的珍视,这不仅可以培养出伴随他们一生的读书习惯,同时也无意识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以及很重要的求知欲,其效果可能比被动地参加兴趣班更好。还有就是我刚刚提及的公共空间带来的一种氛围,能让孩子们一起开心读书,这样主动积极的阅读本身所带来的教育效果会非常好。孩子们都很喜欢上绘本课,听的也很投入,踊跃发言,气氛非常好。他们通过交互场景可以获得更多自信和认可,这份自信心对流动儿童的未来成长来说,我觉得至关重要。跟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相比,一砂受过良好教育、原生家庭衣食无忧。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希望能够回馈社会,认真地去了解和关心与自己处境完全不同的家庭和孩子们。虽然流动儿童难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只要有人在关注,有热心在传递,希望就一直都在。
3
「马小婷:微小行动带来改变,渺小的我也可拍起浪花」
马小婷北京5馆馆员,她从青岛到北京,669km的距离,跨越近七百公里的距离来到北京5馆服务。她说:作为一个渺小的我,也要拍打起一些小小的浪花,也要为这个项目做一些贡献。
北京5馆成员 (图片来源:5馆群聊)
杨甜:什么原因促使你长途跋涉,来微澜当志愿者?
马小婷:是这样的,这段时间我辞职在家,有很多时间,一直想做一些公益,偶然我在知乎上搜索输入“公益”二字,第一个就是微澜图书馆的项目。通过对这个项目初步了解,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自己平时也读书,深知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而在打工子女学校创办免费图书馆,在我看来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无法解决学校面临随时被拆除的社会性问题,也无法持续为他们提供物质援助,但是,阅读可以赋予这些孩子无限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他们可以收获到的对抗世界的力量,这是无价的。在我看来是比物质援助还要更有价值的。正如微澜的寓意——微小的行动带来改变。所以,作为一个渺小的我,也要拍打起一些小小的浪花,也要为这个项目做一些贡献。于是就联系了北京的朋友去蹭住几天,做几天的志愿者。
杨甜:我在社区里看到你是六月初加入的微澜,且六月下旬在北京5馆服务了四次,能聊一下你对微澜图书馆或者北京5馆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吗?
马小婷:我就说一下对5馆的印象吧。1.书籍是很全面的,能够匹配小学各个年龄段的孩子。2.志愿者们都是很有爱心的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人喜欢给孩子讲绘本,有人会很有耐心得倾听同学的烦恼。听说有位同学,自身有比较严重的孤独症,在图书馆这几年的陪伴下,变得更加开朗了,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具有很大意义的。3.馆长很有责任心,很用心得在运营图书馆,事无巨细。4.志愿者期间,接触了性教育绘本课,这也是另外一个公益项目,在我看来,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图书馆在这些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们下课有地方去了,不只是在教室里打打闹闹,而是可以培养阅读的兴趣。他们的父母也大多数是比较忙碌的,而老师也不可能顾及得那么全面,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物理空间场所,以及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杨甜:那么在没有了解到微澜之前,你认为流动儿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以及在接触到微澜之后的你对于“流动儿童”有没有新的认知。
马小婷:之前的话是没有什么明确的认知的,就是跟随父母一起在城里生活、读书,在我看来比留守儿童要好一些,起码是在父母身边的。接触微澜之后,我才认知到,即使是可以“流动”,也只能是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还是要最终回到老家去读初中。这也促使我开始思考这是幸运还是不幸,从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这些孩子的内心在经历着什么,以及他们需要怎样的陪伴。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一个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
杨甜:你之前说来北京服务期间你是离职状态,那你现在是否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呢,以后还会不会再为微澜服务呢?
马小婷:还没开始找工作,想趁这段时间理理未来的发展思路。如果以后我工作的城市有微澜图书馆,肯定还是会再去做志愿者的。如果没有,那就会考虑做馆东或者是线上志愿者。
杨甜:我这边看到你是从山东到北京来服务,能分享一下你的路线,以及身边的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吗?
马小婷:直接从青岛坐动车去的北京。交通还是很方便的,比较麻烦的是住宿。确定了要去图书馆做志愿者后就开始联系北京的朋友蹭住,有2位朋友是合租的原因不太方便,以为这个想法要“胎死腹中”了,又抱着尝试的态度联系了一位北京当地但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他人很好也很支持我这个想法,就让我过去蹭住了。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我这个朋友信佛,本身也品质很好,认为我做的是件好事,为了让我能去蹭住,他就搬到了对面朋友那里入住。因为他一个人住,而且是已婚,他可能觉得对我来说不方便,于是就让我独住他的房子,可以说,这次北京之行没有我这个朋友可是真的“行”不成了。
周围的朋友都是很支持我的,有一个朋友听说这个项目,还说可以捐书,还有我这位北京的朋友,可谓是身体力行地“支持”了。还有一位朋友,听说我为住宿发愁,便帮我联系她认识的北京的朋友。朋友听到这个项目都会问我 “这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呀?”“嗯,这是件好事” 还有的会再问我一些深入的问题等等。跟你说完,感觉我身边的好人真多。记者时常会想做公益的意义是什么,但小婷是那种去做就好了的人。她以自己实实在在的热情,排除住宿中的困难,跨越空间上的距离,只求在公益事业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我们都是现实世界里的普通人,正是这些不求回报的付出让我们的人生闪闪发着光。
推荐阅读:
👈扫码报名成为微澜志愿者或分馆月捐馆东
微信号 : xingongmin2007
微信公众号:微澜图书馆
新浪微博:@新公民计划
如果您想自荐或者推荐其他微澜朋友参与微澜人物访谈,戳阅读原文,查看推荐规则。